王玲玲 , 彭军 , 唐黎明 , 黄桂芳 , 黄维清 , 李小凡
2004, 33(2):113-119.
摘要:利用二维Miedema坐标参数(Δφ~*和Δn_(ws)~((-1)/3))及加入尺寸因素ΔR/R_A构成的三维化学坐标揭示了水溶液法制备多元合金的非晶形成规律。对109个合金分析表明,在二维和三维坐标中,可分别由一直线和一平面较好的将非晶形成和非形成区区分;非晶化条件为:二维坐标系中,二元系,|Δφ~*|>6.4|Δn_(ws)~((-1)/3)|+0.05;多元系,|Δφ~*|>6.6|Δn_(ws)~((-1)/3)|+0.05。判据的准确率在二元、二元和三元以及二元、三元和四元合金系中分别为:81.9%,82.9%及83.5%;三维坐标系中,二元系,|ΔR/R_A|/0.6+|Δφ~*|/0.12-|Δn_(ws)~((-1)/3)|/0.02=1,多元系,|ΔR/R_A|/0.03+|Δφ~*|/0.1-|Δn_(ws)~((-1)/3)|/0.01=1。在二元及二元和三元系统中,区分的准确率高于82%以及86%;该判据扩展至四元合金系后,准确率仍高于86%。
2004, 33(2):120-124.
摘要:研制出1种细晶的8.5Nb-TiAl基合金,化学成分为Ti-45Al-8.5Nb-0.3W-0.3B(TAWBY),铸态组织的晶粒度约为25μm。合金中含有一定量的B2 ω相,B2相和ω相的位相关系(110)B2/(0001)ω和[111]B2//[112^-0]ω。同时,对TAWBY合金的变形试样进行了1250℃,1h和1310℃,0.5h真空退火处理,分别获得了DP和FL组织。对2种组织的试样进行了室、高温拉伸和三点弯曲KIC测试,分析了变形TAWBY合金与K5合金等第3代TiAl基合金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760℃~870℃下,高温拉伸性能已达到第3代TiAl基合金的性能。
2004, 33(2):125-127.
摘要:利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以Ar和O2气混合气体为溅射气体在载玻片上制备了锐钛相TiO2薄膜。为了提高Ti02薄膜的光催化活性,在TiO2薄膜表面进行了钽修饰。利用X射线衍射(XRD),原子力显微镜(AFM)和UV-VIS-NIR分光光度计等技术对薄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对TiO2薄膜的表面进行适量的Ta元素修饰可以提高其光催化活性。
2004, 33(2):128-131.
摘要:采用Potts Monte Carlo方法对正常晶粒长大过程进行了仿真,并实现了晶粒的准稳态长大。仿真结果显示,准稳态晶粒长大阶段的尺寸分布不是经典Hillert理论预测的Hillert(v=4)分布,却可以用Weibull函数来描述或由v<4的解析函数来表征。其中v为晶粒尺寸分布因子。本研究的Monte Carlo仿真结果证实了v<4的准稳态晶粒尺寸分布的存在。
2004, 33(2):132-135.
摘要:采用固相反应法合成出La0.6Sr0.4Co1-yFeyO3体系复合氧化物样品,XRD分析结果证实不同Co/Fe比例的样品中均形成菱形六面体钙钛矿结构,采用固相烧结法制备出致密的La0.6Sr0.4Co1-yFeyO3体系陶瓷。研究结果表明,在室温到900℃温度范围内La0.4Sr0.4CoO3(y=0)的电导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单调降低,其它Co/Fe比例样品的电导率随着温度的增加出现最大值,电导率达到最大值的温度随Co/Fe比例的降低而提高。在低温段,La0.6Sr0.4Co1-yFeyO3体系的导电行为符合小极子导电机制,导电活化能随Co/Fe比例的降低而增加。
彭德全 , 白新德 , 周庆钢 , 陈小文 , 余任泓 , 刘晓阳
2004, 33(2):136-139.
摘要:对纯锆表面注入了1×10~(16)ions/cm~2~1×10~(17)ions/cm~2的镧离子,并在500℃条件下进行了空气氧化增重研究。用XPS分析了注入的镧、锆的价态;用AES分析了镧锆氧三元素的深度分布;用0.3°小角X光掠射(GAXRD)分析了高温氧化时氧化锆的相转变。结果表明,纯锆表面注入La离子后,其抗高温氧化性能显著提高,且注入剂量越大效果越强,注入氧化膜以La_2O_3和ZrO_22种形式存在;由于La离子的注入,促使形成大量四方相氧化锆(t-ZrO_2),而且减少四方相氧化锆(t-ZrO_2)向单斜相氧化锆(m-ZrO_2)的转变,这是纯锆氧化速率降低的根本原因。
2004, 33(2):140-143.
摘要:采用化学液相共沉淀法制备了掺稀土La的BaPbO3导电陶瓷;用XRD及SEM对粉末的结构和组织进行了研究,从而确定了液相共沉淀法制取Ba1-xLaxPbO3的合成温度:同时讨论了稀土La对BaPbO3粉末合成过程及其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液相共沉淀法能明显降低BamLaxPbO3粉末的合成温度,提高粉体的合成率,其合成温度大约在650℃左右:添加稀土La对BaPbO3的电阻率的影响呈“W”形状变化,当x=10%mol时Ba1-xLaxPbO3的焙烧温度、组织、电阻率均达到最佳。
2004, 33(2):144-148.
摘要: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等设备,以及拉伸和蠕变试验系统研究微量间隙元素C,B对高铌TiAl合金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微量B元素对高铌TiAl合金没有明显的强化作用,但是微量B元素在合金中以条状或点状的TiB2存在,TiB2细化了高铌TiAl合金原始片层团晶粒,对改善高铌TiAl合金片层组织的室温塑性有利。加微量C元素的高铌TiAl合金在长时间的蠕变过程中,大量Ti3AlC沉淀相的析出提高了高铌TiAl合金全片层组织蠕变抗力。
2004, 33(2):149-152.
摘要:采用SHS法合成了Yb α-Sialon粉体,采用XRD和SEM分析和研究了添加剂NH4F及燃烧温度对燃烧合成长柱状Yb α-Sialon相组成和形貌的影响。实验发现,在不同条件下,添加剂NH4F对燃烧合成长柱状α-Sialon的晶体形貌可以起到抑制和促进两个相反的作用。温度越高,晶体生长速率越大,反应降温越慢,晶体生长时间越长,长柱状晶体生长越完整。燃烧合成得到的长柱状α-Sialon粉体,在室温下,以酒精为介质经过30min以上的超声分散,可以达到较好的分散效果。
2004, 33(2):153-156.
摘要:通过对锆表面进行不同剂量的钇离子注入及对电位极化曲线的测量,分析了钇离子注入对锆电化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钇离子注入能明显地提高锆在酸性、中性及碱性环境中的耐腐蚀性能。用X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离子注入样品表层的成分与价态,进而探讨了钇离子注入表面改性的机理。
2004, 33(2):157-160.
摘要: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合成PLZST多晶料,采用XRD和SEM对多晶料进行表征,考察了煅烧温度、过量Pb掺量、退火处理等条件对PLZST多晶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化学共沉淀法合成PLZST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低温750℃下保温2h便能得到单一的钙钛矿相,掺入过量的Pb有利于PLZST晶体的生成,适当的退火处理能促进晶体长大。
2004, 33(2):161-165.
摘要:采用Gleeble-15001)热模拟机,对电场作用下Fe含量对Fe-Ti-C体系低温燃烧合成过程和产物显微结构特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电场和大热流密度作用下,体系的点火温度可以大幅降低;Fe含量越高,其对体系低温燃烧合成过程的影响越大。随Fe含量增加,体系点火温度升高,点火延迟时间缩短,所达到的最高温度也升高;与高温燃烧合成类似,低温燃烧合成的产物由TiC,Fe,少量Fe2Ti组成;当Fe含量为45%时(质量百分数,下同),产物中的TiC量最多,且颗粒细小。
2004, 33(2):166-170.
摘要:将碱液处理过的多孔钛浸泡在含有不同离子及离子浓度的3种过饱和钙化溶液中,均制得了多孔钛表面磷灰石涂层。所有涂层的钙磷比均小于羟基磷灰石的钙磷化学计量比。在SBF和ACS中形成的涂层的钙磷比与人骨中的钙磷比比较接近。在SCS和ACS中形成的涂层还含有磷酸八钙。过饱和度的增加可以引起磷灰石更快成核与生长。较小的过饱和度和Mg^2 离子的结晶生长抑制作用使SBF中形成了结晶细小且比较薄的涂层,不破坏多孔钛的孔隙结构。在SCS中形成的涂层厚度约70gm,使孔隙尺寸大大减小。在ACS中形成的涂层有孔隙被堵塞的现象。
2004, 33(2):171-175.
摘要:研究了可热处理铸造Al-Si系合金的时效行为。发现合金的时效硬化曲线表现出不同的单、双峰硬化特征。透射电镜(TEM)、高分辨电镜(HRTEM)观察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析证实,时效硬化的单、双峰现象与合金的时效析出序列密切相关,AlSiMg合金的GPⅡ区和亚稳定相的形成部分重叠交叉进行,造成了时效曲线上的硬度平台;在AlSiCu合金的时效过程中,GP区向亚稳定相的直接转变,造成了时效曲线上的单硬度峰。而A354和AlSiCuMg合金中GPⅡ区向亚稳相的转变有明显的时间间隔,使合金时效硬化曲线出现了双硬度峰现象。
2004, 33(2):176-178.
摘要:采用光化学蚀刻的技术,制备出细图案的引线框架,然后在引线框架的局部进行电镀镀银。分析了对银镀层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发现预处理工艺和电流分布是影响银镀层质量的关键因素:电流密度会显著影响镀层表面粗糙度,电流密度为0.5A,dm。时,可以得到表面光滑的镀层;电镀时间是控制镀层厚度的另外1个因素,当电镀时间为12min~16min时,将形成比较均匀的局部镀银层。
2004, 33(2):179-182.
摘要:超细铜粉在以铜代银并在电子浆料、陶瓷材料和化工催化剂等材料的制备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用Vc作还原剂,PVP,PVA和PAA作为保护剂并在反应前预先配成还原剂/保护剂体系,用于铜氨溶液的还原,可以得到粒度分布均匀的纳米铜粉。所得铜粉用油酸钝化可以有效地防止铜粉的表面氧化。反应温度和n(保护剂):n(Cu)值对铜粉颗粒的粒径和形状影响很大,当n(PVP):n(Cu)处于0.03~0.1时,铜颗粒基本上为长方体形。PVA和PAA作为保护剂时所得铜粉颗粒的形状为非球形的n(保护剂):n(Cu)的范围分别为0.02~0.09和0.02~0.08。其原因可归于高分子分散剂对铜粒子的部分保护作用。
2004, 33(2):183-186.
摘要:采用液相包裹法对Al2O3微粉进行稀土Y2O3表面改性,用挤压铸造法制备表面经稀土Y2O3改性的Al2O3/Al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及界面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表面经稀土Y2O3改性的Al2O3微粉能均匀的分布于基体中,界面润湿性得以改善,复合材料组织更加均匀。拉伸性能测试表明:改性粉体对Al合金拉伸性能增强效果明显。对复合材料界面进行TEM,HREM及电子衍射分析表明,界面结合良好,界面处有Y2Al生成。EDAX分析表明界面相是钇、铝含量很高的物相;XRD图谱中也显示出Y2Al的衍射峰。
2004, 33(2):187-189.
摘要:采用腐蚀失重法和极化曲线,对比研究了FVS0611,FVS0812,2618,2618 Sc,2014,6061合金在人工模拟海水和海洋环境中的耐蚀性能。结果表明:2014,2618和2618 Sc腐蚀较严重;RS/PM生产的FVS0611,FVS0812和6061有较小的腐蚀速率,出现明显的钝化现象;并因为加工残余应力导致出现钝化-腐蚀-再钝化现象。
2004, 33(2):190-192.
摘要:为提高金的硬度,改善其耐磨性,提出了金的纳米颗粒强化方法,初步探讨了钨纳米颗粒对金的强化效果。在金的高频感应熔炼过程中,采用3mm厚的铸金板包覆钨纳米粉的方法,用质量分数约为0.12%的钨纳米颗粒强化入金基体,使金锭的硬度提高了20.5%。通过对强化结果的分析,指出了进一步改善纳米颗粒在金基体中的分散是提高纳米复合强化的关键。
涂峰 夏正才 张国庆 彭刚 李衷怡 刘洁 刘菊 熊曹水 熊永红 袁松柳
2004, 33(2):193-195.
摘要:实验研究了La2/3Ca1/3MnO3系统晶界上掺杂(YSZ)对其输运性能和磁电阻效应(MR)的影响。样品是由溶胶.凝胶法制成的。通过对样品的电输运特性的测量表明,在掺杂量(x)低于2%时,掺杂引起电阻的增大并降低了金属.绝缘体转变温度;当掺杂量高于2%时电阻逐渐减小,且转变温度增加。而低场磁电阻效应随掺杂量增加,在x=1%时达到最大。
2004, 33(2):196-200.
摘要:通过SEM原位拉伸研究了全片层Ti-46.5Al-2.0Cr-1.5Nb-1.0V合金的显微组织与断裂行为的关系。通过热处理手段获得可区分晶粒尺度和片层厚度的全片层组织。研究表明,随着晶粒尺度的增大,裂纹扩展路径由平直变得曲折,断裂方式由沿片层界面和沿晶断裂变为穿片层断裂。随着片层厚度的减小,韧带的刚性增强,塑性变形减小,增韧效果得到改善。在全片层组织中,微裂纹在α2/γ片层界面形核。
2004, 33(2):201-203.
摘要:实现了(TbDy)Fe2合金的电磁悬浮熔炼。采用红外测温、过程摄像、LECO图像分析仪、扫描电镜(SEM)以及电子探针等手段对(TbDy)Fe2合金在悬浮熔炼情况下的凝固特性、组织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接近包晶成分该合金通过悬浮熔炼,熔体过热和快淬,凝固组织为基体相REFe2相,大量棒状REFe3相,富集于棒状REFe3相周围的大量富稀土相和少量存在于基体REFe2相中的富稀土相。这种现象的形成可以解释为该实验条件下,合金发生非平衡凝固,导致包晶REFe2相和初生REFe3相的耦合生长。包晶耦合生长和达到共晶反应温度所发生的共晶反应造成了这一现象。
2004, 33(2):204-206.
摘要:用工业型脉冲直流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PCVD)设备,针对不同混合气体CH4所占比例,在H13模具钢表面沉积了Ti(C,N)薄膜。用SEM观察薄膜断口形貌,用XRD及XPS分析薄膜相组成和价态。结果表明:一定量碳元素的加入,抑制了TiN薄膜中柱状晶的生长,并且阻止了TiN晶粒的长大。Ti(C,N)的相结构可能为TiN和TiC两相混合,但在C(或N)含量较低的膜层中,c(或N)原子也会以置换的方式存在于TiN(或TiC)单相组织中。
2004, 33(2):207-212.
摘要:利用预制体挤压浸渗法分别制备了Al2O3或C短纤维单一增强以及两者混杂增强ZL109金属基复合材料,探讨了基体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的干滑动摩擦磨损行为,并对其磨损表面及亚表面形貌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C纤维在复合材料中起到一定的自润滑作用,Al2O3和C短纤维混杂增强复合材料的磨损率低于基体合金和单一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与基体相比,单一Al2O3增强复合材料从轻微磨损到急剧磨损的临界转变载荷明显提高,经C纤维混杂后,其临界载荷进一步提高。经磨损表面及亚表面的观察与分析表明:纤维增强对基体合金的磨损机制没有明显影响,在轻微磨损阶段,主要磨损机制为犁沟磨损和层离,亚表面分为3个区域:表层未脱落的剥离层、亚表面裂纹形成区以及未受影响区。发生严重磨损时,磨损机制转变为严重的粘着磨损,此时表层未脱落的剥离层遭到破坏。
2004, 33(2):213-217.
摘要:研究制备了PW,BO,OP3大系列10种组成的粘结剂及相应10种W-Ni-Fe粉末与粘结剂的混合料。并采用热失重-差热分析(TGA-DTA)分析了粘结剂和喂料的热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粘结剂组成对粘结剂和喂料的热性能如熔点、热分解温度和热分解曲线有很大的影响。通过此变化可以更为准确地确定不同粘结剂组成的喂料中的粘结剂脱除工艺和脱除方式。
2004, 33(2):218-221.
摘要:通过OM,XRD,SEM和TEM等多种分析手段对Ti-25V-15Cr-2Al-0.2C阻燃β钛合金的微观组织和相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α和(Ti,V)C是β基体上的2种主要析出相,合金在高温长时间热暴露(540℃,100h)后会析出金属间化合物TiCr2相。此外,也有极少量α相在热暴露期间发生了短程有序化(SRO)转变。
2004, 33(2):222-224.
摘要:研究了pH值在1.0~1.5磷酸介质中,柠檬酸存在下,痕量钒对溴酸钾氧化对乙酰基偶氮胂的褪色反应及其动力学条件,建立了测定痕量钒的新方法.本法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max=2.64×106L·mol-1·cm-1,线性范围为0~10 ng·ml-1,检出限为1.41×10-11g·L-1.方法用于测定自来水、湖水、芹菜样中痕量钒(V),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总访问量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未央路96号 邮政编码:710016 联系电话:029-86231117
E-mail:rmme@c-nin.com; rmme0626@aliyun.com
版权所有: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