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35(1):1-4.
摘要:研究了Ti-45Al-5Nb(at%)和Ti-45Al-5Nb-0.3Y(at%)合金的铸态显微组织。结果表明:稀土Y的添加改变了Ti-45Al-5Nb合金的铸态显微组织,促进了等轴晶粒的形成,极大地细化了晶粒;稀土Y主要富集在等轴晶粒的晶界处,并呈断续网络状分布,还有极少量的稀土呈小颗粒分布在晶粒内部;与Ti-45l-5Nb合金相比,Ti-45Al-5Nb-0.3Y合金除了γ和α2相外,还形成了富集Al和Y的富稀土 相-YAl2相;在合金凝固过程中,稀土Y能够提高TiAl合金的形核率,同时稀土Y在固液界面前沿的富集抑制了初生声相的生长,并且后者对晶粒的细化起主要作用。
2006, 35(1):5-8.
摘要:采用X射线衍射、SEM、EDS等分析方法,研究了铁元素对光束堆焊合成NiAl金属间化合物层的成形和组织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光束堆焊镍铝混合粉制备NiAl金属间化合物层时,NiAl的高熔点导致堆焊层成形困难。在镍铝混合粉中加入适量铁粉(11at%~28at%)可以降低堆焊合金体系的熔点、改善堆焊层成形。随着铁粉加入量的增加,堆焊层的稀释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过多的铁粉加入量(43at%)将使熔池金属不能润湿母材。铁元素的引入使堆焊层中析出了Fe3Al相,随着堆焊层中含Fe量的增加,Fe3Al的析出量增加,堆焊层的微观组织为NiAl柱状晶和柱状晶间的Fe3Al条状相。
2006, 35(1):9-12.
摘要:采用循环伏安电沉积技术在钛基上获得水合氧化钌(RuOx·nH2O),其比容量为105F/g。通过电化学测试(循环伏安、恒电流充放电)、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方法研究了沉积物的电化学性质、物相及组成。结果表明:电沉积法获得的水合氧化钌呈非晶态结构,它由多氧化态钌混合羟基氧化物组成。在1.0mol·L-1H2SO4溶液中,该氧化物呈准电容特征,有较高电化学可逆性,可用作电化学电容器电极材料。
2006, 35(1):13-16.
摘要:采用基于有限元反射模型的SFS(shape from shading)算法对锆-4合金低周疲劳断口进行三维重建,定量描述了断口表面的三维形貌。然后,根据小岛法的基本理论,研究了断口三维形貌的分维计算方法,计算了一系列平行于断口表面的分维值。结果表明:在40%~60%高度范围内,根据小岛法作出周长L(η)-面积A(η)在双对数图上呈近似直线关系,表明Zr-4合金断口具有良好的分形特征;分形维数D变化范围为1.5809~1.6450,平均值1.603l,标准差0.0237。表明在此切割高度范围内,高度对分维值影响较小。
2006, 35(1):17-20.
摘要:在电子探针测量的基础上,根据扩散理论和Ir-Re相图数据,建立了一个全新的Ir/Re两相扩散模型。计算得到在1200℃~2000℃时Ir基固溶体中的互扩散系数为:D=1.17×10-6exp(–1.80eV/kT)(cm2/s),Re基固溶体中的互扩散系数为:D=1.36×10-8exp(–1.21eV/kT)(cm2/s)。确定喷管中Ir/Re为晶界扩散。
2006, 35(1):21-24.
摘要:用自蔓延燃烧合成(SHS)结合水静压(HP)方法(简称SHS/HP法)合成大尺寸TiC-Ni/Mo/W体系耐热对称夹层梯度材料(梯度夹层),对合成产物进行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等分析研究。XRD分析表明反应产物中只有TiC和Ni/Mo/W两相:TEM分析发现面板TiC陶瓷颗粒已经变成椭球状,尺寸细小且组织较均匀,其间为Ni/Mo/W芯子金属相;SEM形貌表明多金属相形貌为小岛状,成连续梯度云状分布。在适当的压力、温度环境下合成致密度、弯曲强度、断裂韧性、硬度值可满足实际应用背景的梯度夹层。在SHS/HP过程中,芯子层中Ni/Mo/W沿试样梯度方向向两层TiC中对称梯度分布。研究判断,夹层特性可能沿梯度方向、垂直梯度方向分别是各向异性和横观各向同性。
2006, 35(1):24-24.
摘要:
2006, 35(1):25-28.
摘要:研究了镁基复合材料超塑性变形过程中SiC晶须织构的演化规律,并分析了其对孔洞行为的影响。超塑性拉伸试验在613K~723K,8.3×10-4s-1~8.3×10-2s-1条件下进行。在613K,1.67×10-2s-1初始应变速率下,获得了200%的延伸率。SiC晶须在超塑性变形过程中发展出强烈的<111>//ED纤维织构。SiC晶须的这种取向对晶界滑动有阻碍作用,不仅使孔洞易于萌生,也加速了其长大与连接。
2006, 35(1):29-33.
摘要:利用原位反应自发渗透技术合成了47.5%碳化钛TiC(体积分数,下同)增强AZ91D镁基复合材料,对比研究了该复合材料与铸态镁合金AZ91D基体的室温与高温拉伸变形行为,观察了拉伸断口微观组织形貌,并分析了这两种材料的断裂特征。结果表明,TiC/Mg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高温力学性能,在拉伸变形速率为0.001s^-1以及温度为723K,时其拉伸强度可达91.1MPa,而此时相同变形条件下的铸态AZ91D镁合金拉伸断裂强度只有41.1MPa,增幅达120%。而在室温下,镁基复合材料的拉伸断裂强度仅高出基体铸态镁合金23.4%。镁基复合材料的断裂应变较低,高低温时均表现为脆性断裂;而镁合金则由室温下的脆性断裂向高温下的韧性断裂过渡。
2006, 35(1):34-38.
摘要:本文研究了铌离子注入对锆-4合金在400℃和500℃、10.3MPa高压釜中蒸汽腐蚀行为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铌离子注入能够改善锆-4合金抗400℃和500℃高压蒸汽腐蚀性能,并且,比较而言对500℃蒸汽腐蚀性能提高的程度更为显著。为了理解铌离子注入影响的机理,应用SEM、XRD、XPS等分析手段分析了氧化膜的形貌、相结构、注入元素的价态及组成。
2006, 35(1):39-42.
摘要:在高温状态下,镍基单晶超合金的变形、损伤及断裂分析中,孔洞的长大都起着主要的作用。本研究进行了系列的蠕变、疲劳及热机械疲劳(TMF)试验。对试件的断面进行的SEM观察表明,所有的断面都是有许多小断面构成,在断面的中心,至少有一个孔洞。孔洞的尺寸与加载的条件相关。使用晶体塑性有限元程序对单胞模型进行分析,模拟孔洞的长大规律。给出了蠕变和弹塑性两种条件下的模拟结果及不同的晶体取向对孔穴长大的影响结果。对孔洞长大的有限元分析有助于对实验结果的理解。
2006, 35(1):43-46.
摘要:采用透射电镜研究了SiCf/Super α2复合材料的界面反应及其对抗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状态的复合材料的界面反应产物为4层分布,经高温长时间热处理后,界面反应区可分为6层,电子衍射分析和成分分析表明:界面反应产物为TiC,Ti3AlC,Ti3Si和Ti5Si3。界面反应层的加厚服从抛物线规律,是一个扩散控制过程。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随界面反应层的加厚而下降,计算表明:SCS-6 SiCf/Super α2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不受影响的临界界面反应区厚度为0.75μm。
2006, 35(1):47-51.
摘要:利用等离子电弧加热器结合数值模拟,考察了燃烧合成制备的TiB2-Cu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热冲击损伤行为;通过热物理性能实验数据,模拟了材料在高温环境中非均匀热传输边界条件作用下瞬态温度场和热应力场的分布。结果表明:材料中心位置处于压应力,并且沿径向递减:当越过电弧加热区,压应力逐渐转变为拉应力,并且最大拉应力处于试样周边区域;在热冲击条件下的损伤行为是热裂纹产生于试样边缘,然后沿径向中心区域扩展:等离子电弧加热实验也证实了理论模型的合理性。
2006, 35(1):52-54.
摘要:以高纯蒸馏Gd为原料制备了Gd5ShGe2合金,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对合金的显微组织结构及磁热效应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电子能谱对合金的显微组织结构及成分进行了测试。利用振动样品磁强计测量了合金在250K~290K范围内的等温磁化曲线,并根据麦克斯韦方程对其磁熵变进行了计算。研究发现,通过适当的热处理,合金的显微组织得到充分地均匀化,合金中的杂质相得到有效去除。因此,磁熵值较铸态提高将近200%,磁有序温度下降约lOK。
2006, 35(1):55-58.
摘要:将Zn粉末置于流量为500ml/min的NH3气流中,在600℃氮化120min,制备出高质量的Zn3N2粉末。X射线衍射(XRD)表明Zn3N2粉末具有立方结构,其晶格常数为0.9788n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发现Zn3N2粉末晶粒形状具有多样性。X射线光电子谱(XPS)表明Zn3N2的化学键状态与ZnO及金属Zn明显不同,表明N-Zn键的形成。用计算机模拟了Zn3N2晶体的立体结构,用高分辨电子显微镜(HRTEM)观察了Zn3N2粉末的内部结构,观察结果与Partin等提出的Zn3N2结构模型相符合。
2006, 35(1):59-61.
摘要:采用提拉法生长了Nd:GGG晶体,晶体切割后经过端面抛光,测试了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荧光光谱测试结果表明晶体的最强的荧光发射峰位于9430cm^-1.是Nd^3+ 4F3/24111/2谱项导数的荧光发射。吸收光谱测试结果发现Nd:GGG晶体的最强吸收峰位于808nm.所以该晶体适合于LD泵浦.并且吸收峰强度随掺杂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2006, 35(1):62-65.
摘要:以Ti-50Ni-10Si合金粉末为原料,利用激光熔敷技术在钛合金BT9基材表面制得由Ti2Ni3Si初生树枝晶和枝晶间Ti2Ni3Si/NiTi共晶组织组成的耐磨材料涂层,研究了涂层的显微组织及室温耐磨性能。结果表明,该涂层在室温干滑动磨损条件下具有优异的耐磨性能和良好的载荷特性。
2006, 35(1):66-69.
摘要:利用不锈钢管水淬法制备出直径为10mm、钨颗粒体积分数达60%的非晶基复合材料。RXD分析表明,除元素W峰外,没有发现其它晶态相的析出。单轴压缩实验表明,复合材料能大幅度提高非晶合金的塑性应变。对非晶复合材料塑性变形机理进行了讨论。
2006, 35(1):70-73.
摘要:采用叠层加压SPS烧结法制备致密的YG10/YG20梯度结构硬质合金。通过调整WC粒度和添加微量元素B来调整烧结温度,使含钴量低的粉末与含钴量高的粉末的烧结温度相近。研究了烧结温度对致密度、组织形貌、显微硬度和断裂韧性的影响,分析了沿梯度截面上C,Co,W等成分、显微硬度的变化及YG10/YG20界面的结合情况。结果表明:原始WC粒度为1μm的YG10+0.05%B混合粉末和9μm的YG20混合粉末都能在1100℃~1160℃烧结致密,相对密度达到99%以上,晶粒尺寸均匀,梯度界面结合良好,没有开裂现象。低钴端的硬度达到了15500MPa~16000MPa,高钴端的硬度为11100MPa;在294N载荷的作用下低钴端的断裂韧性为12.62MPa·m1/2,而高钴端在这一载荷的作用下没有出现裂纹,断裂韧性较高,从而实现了硬质合金一端具有高硬度,另一端具有良好的韧性的有机结合。
2006, 35(1):74-77.
摘要:将传统蜡基粘结剂和油+蜡改进粘结剂体系分别与粒度为1.97μm的WC-8Co硬质合金粉末混合采用注射成形法制备了全致密高强度的硬质合金。研究了注射坯在Hz中的热脱脂工艺和溶剂脱脂与其后补充热脱脂工艺,和不同脱脂工艺对脱脂坯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蜡改进粘结剂体系具有更好的热脱脂和溶剂脱脂行为。通过工艺优化和碳含量控制,在真空气氛下1400℃烧结80min制备出高抗弯强度的全致密硬质合金烧结制品。
2006, 35(1):78-81.
摘要:借助XRD,DSC,TEM等分析手段,研究了Fe86Zr5Nb6B3快淬带球磨粉末的热稳定性以及高压烧结条件对块体合金的相组成和晶粒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1)球磨快淬粉末仍为非晶态,其晶化温度约510℃,该晶化过程的表观激活能庐219.5kJ/mol:(2)在5.5GPa,3min烧结条件下,当Pw=1150W后,获得了相对密度为99.1%,单相α-Fe纳米晶(20.6rim)块体合金:(3)在5.5GPa,1150W烧结条件下,当t延长至25min后,α-Fe相纳米晶粒尺寸长大到28.7nm;(4)在5.5GPa,1150W,5min烧结条件下,纳米晶块体合金的饱和磁感应强度Bs=1.26T,矫顽力Hc=4.27kA.m^-1。
2006, 35(1):82-84.
摘要:利用熔体快淬法制备了La1-xNdxFe11.5Si1.5(x=0,0.3,0.5)快淬带。通过X射线衍射和振动样品磁强计测试了回火态(1000℃,5h)La1-xNdxFe11.5Si1.5)快淬带的相组成和磁性能。结果表明:不同成分快淬带回火后均可得到稳定的NaZnl,型化合物。和常规的熔炼法相比,用熔体快淬法通过短时间的回火(1000℃,5h)可以制成具有大磁熵变的NaZn13型的化合物。用Nd替代部分的La后,居里温度略有提高,同时保持有大的磁熵变|△S|;并且随着Nd含量的增加,有效制冷温区有变宽的趋势。
2006, 35(1):85-88.
摘要:利用γ射线辐照制备出均匀分布在PAM中的银粒子,直径约10nm。制备出的复合物再通过物理混合的方法与EVA复合,得到稳定的纳米Ag/PAM/EVA复合材料。结果表明:纳米银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电阻率和击穿场强,较低的tgδ和较高的介电常数。这种纳米粒子的新颖特性可以用库仑阻塞机理解释。
2006, 35(1):89-91.
摘要:在常温常压下以Cu-Zn-Al合金为基体,用混合酸适当处理,制得了两种不同形貌、结构新颖的一维合金纳米结构。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它们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观察,发现其为中空圆柱结构,接近纳米管,但管壁较厚,中空程度小。根据EDX以及选区衍射确定了产物为一维Cu-Zn-Al合金纳米结构。初步分析了一维Cu-Zn-Al合金纳米结构的形成机理。
2006, 35(1):92-95.
摘要:TiO2光催化纳米薄膜在400℃~80℃温内恒温退火1h-2h,以消除膜内非晶,提高薄膜光催化活性。热处理前后试样的检测结果表明:退火使TiO2薄膜内非晶晶化,晶粒长大,光响应电流增大。随退火温度的升高,TiO2薄膜出现由非晶斗锐钛矿斗金红石的转变。其中,600℃退火1h的TiO2薄膜为锐钛矿加金红石的混晶结构,光电流密度最大Iuv=41.2A/m^2,光催化活性最好。
2006, 35(1):96-99.
摘要:设计了2种针织结构,通过拉伸实验观察到不锈钢织物的电阻与应变在一定应变范围内成一线性关系,纺织结构的变化将改变应变传感的线性范围和灵敏度。织物的传感机理是拉伸过程中纱线间接触电阻的变化引起织物电阻的相应变化,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这种不锈钢织物可用于各工程领域的应变测量。
2006, 35(1):100-104.
摘要:采用热/力压缩模拟实验研究了3种镁-稀土合金在不同变形条件下高温塑性变形行为。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应变速率、变形温度条件下,含Ce的合金流变应力小于含Nd的合金和含Nd和Y的合金。从热加工难易程度的角度考虑,含Ce的合金更适合挤压成型。
2006, 35(1):105-109.
摘要:以铸造CoCrMoC合金(ASTMF 75-82)为研究对象,通过金相观察,XRD,SEM和EDX分析以及磨损试验,研究了该合金在不同热处理条件下的显微结构与耐磨损性能。结果表明:不含C的CoCrMo合金的耐磨损性能几乎不受热处理制度的影响:含C的CoCrMoC合金在1100℃以上温度固溶处理耐磨损性能明显提高,其中1200℃是最佳温度,固溶后时效处理降低合金的耐磨损性能。分析认为,固溶引起的fcc钴基体固溶强化和适当的碳化物分布是提高耐磨损性能的主要原因,而时效引起的基体fcc相→hcp相的等温马氏体相变对耐磨损性能影响不大。
2006, 35(1):110-113.
摘要:通过口腔刺激试验评价TLE,TLM2种新型医用钛合金对口腔粘膜的刺激作用。将金黄地鼠随机分为TLE,TLM,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4组,10只/组。缝合试样于颊囊,观察2周后作大体观察评价和组织学评价。结果:TLE组,TLM组,阴性对照组均未出现局部及全身的不良反应,组织学评价刺激指数为0,反应程度属于无刺激。2种新型钛合金在试验条件下对口腔粘膜无刺激。
2006, 35(1):114-118.
摘要:采用溶胶凝胶自蔓延法制备了不同配比的SiO2-CaO-P2O5-MgO系生物活性玻璃粉,并通过压制烧结工艺制成块状玻璃陶瓷材料。研究了材料的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和在骨内种植试验中的生物学行为。结果表明:经过1100℃烧结热处理后,凝胶玻璃基体中析出(Ca,Mg)3(PO4)2晶体和MgSiO3晶体,其中,硅含量较高的样品中析出晶体的尺寸较大,具有较高的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值,分别可达172MPa和2.02MPa.m^1/2。两种材料植入动物体内后与骨组织接触良好,未见明显的炎症反应。其中硅含量较高的样品植入骨内仅3周即可在骨与材料接触面处生成大量新生血管和骨小梁,植入6周后即与骨融合,两者之间钙磷含量较高且连续,没有明显的界面,这些结果证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骨组织相容性,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修复替代材料。
2006, 35(1):119-122.
摘要:为了制备均匀致密、结合强度较高的电泳陶瓷涂层,用正丁醇作分散介质,在Ti基底上电泳沉积HA/Ti复合涂层。研究了Ti基底处理、烧结温度控制以及悬浮液配方等因素对涂层结合强度的影响。用扫描电镜(SEM)对热处理后涂层形貌和结构进行观察,采用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TG)对涂层的组成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用H2O2/NH3·H2O处理Ti基底,700℃下烧结,Ti含量为44.6%的HA/Ti复合涂层结合强度可达到23.2MPa。
2006, 35(1):123-126.
摘要:采用MoSi2粉末自烧结方法,在SiC电热元件表面制备一层致密的MoSi2高温抗氧化涂层,并对其高温抗氧化性进行测试。抗氧化试验在空气中1500℃炉温下进行118h和32次热循环,结果表明,带有MoSi2涂层的试样表面致密光洁,且试样抗氧化性能随MoSi2涂层厚度增加。SEM和EPMA显微分析表明,MoSi2涂层与SiC基体结合较好,没有起层和剥落,涂层中Mo分布均匀,损失约为20%。
2006, 35(1):127-130.
摘要:研究了BN含量对镍基可磨耗密封材料烧结性能的影响,分析了Ni-Cr和Ni-Cr/BN的烧结过程,并建立了烧结过程模型。结果表明:加入BN阻碍了粉末颗粒之间的烧结,引起材料烧结后体积膨胀和密度下降。
2006, 35(1):131-133.
摘要:以固态氧化物为原料,采用传统方法制备错掺杂PZT压电陶瓷。通过XPS,XRD以及SEM方法分析组成为Pb1-1.5xPbZr0.54Ti0.46O3(x=0.02~0.08)压电陶瓷的元素价态,相组成以及显微结构。结果发现:合成温度900℃,可以得到钙钛矿结构。在镨掺杂为3mol%的准同型相界附近三方相和四方相并存,综合性能达最佳值:E33^T/ε0=2000,d33=418pC/N,Kp=52.9%,Qm=75。随着镨掺杂量的增加,Pr-PZT陶瓷的居里温度降低。
2006, 35(1):134-137.
摘要:采用陶瓷先驱体有机聚合物聚硅氧烷连接反应烧结碳化硅(RBSiC)陶瓷。研究了连接温度、连接压力、保温时间对连接强度的影响。通过正交优选实验,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连接温度为1300℃,连接压力为25kPa,保温时间为120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连接件经3次浸渍/裂解增强处理,其抗弯强度达132.6MPa,连接件断口表面粘有大量从母材剥离下来的SiC。XRD研究表明,在1100℃~1400℃的试验范围之内,随着连接温度的逐步升高,聚硅氧烷的裂解产物发生了由非晶态向晶态的转变。这种转变对连接强度有显著影响。扫描电镜(SEM)及能谱(EDX)分析显示,连接层厚度为3μm左右,结构较为均匀致密,且与母材间界面结合良好。
2006, 35(1):138-141.
摘要: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不同氧流量(0~10sccm)的条件下沉积了铟锡氧化物(In2O3-SnO2)透明导电薄膜。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试薄膜的透射率,四点探针测试薄膜的方阻,椭偏仪测试薄膜的复折射率和薄膜厚度,XPS测试ITO薄膜的成分和电子结构。结果表明:薄膜的沉积速率和折射率与氧流量有关,薄膜厚度为60nm,氧流量在9sccm时,透射率超过80%(波长λ=400nm~700nm,包括玻璃基体),退火后透射率、方阻明显改善。XPS分析表明,薄膜中的亚氧化物的存在降低了薄膜的光电性能,控制氧流量可减少亚氧化物。
2006, 35(1):142-145.
摘要:制备了摩尔比为1:1的TiO2和CeO2陶瓷靶材。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O2和Ar比例为5:95的混合气体中制备了玻璃基TiO2-CeO2薄膜。溅射过程中,工作气压保持在1.8Pa不变,玻璃基片温度从室温(RT)~220℃之间变化。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紫外-可见光谱仪研究了薄膜的物相结构、表面组成、表面形貌和镀膜试样的紫外-可见光透过率。结果表明,薄膜表面结构平滑、致密,呈微小晶粒结构,薄膜中Ti和Ce仅以Ti^4+和Ce^4+的形式存在;随着基片温度升高,薄膜中的细小晶粒略有长大;TiO2-CeO2镀膜玻璃可以有效地截止紫外线。
2006, 35(1):146-149.
摘要:以沸石Y及以甲基三甲氧基硅烷对沸石Y进行表面改性后的Y(m)沸石作主体,用离子交换法制备Cd-Y及Cd-Y(m)样品,然后以硫代乙酰胺取代有毒的硫化氢作硫源,水热法制备Y-CdS及Y(m)-CdS主-客体纳米复合材料。利用粉末XRD、化学分析、红外光谱、固体扩散漫反射吸收光谱、发光研究对制备的样品进行了表征。化学分析表明,CdS已进入沸石Y(Ym)主体中:XRD结果表明,CdS进入沸石Y(Ym)后,制得的复合材料沸石骨架仍然存在,且保持高度有序性,不改变骨架的长程有序性;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在所制备的Y-CdS及Y(m)-CdS样品中,有Si-O-Cd新键生成;固体扩散漫反射吸收光谱结果表明,沸石Y和Y(m)对可见光基本无吸收,Y-CdS和Y(m)-CdS吸收无明显差别:组装CdS后,Y-CdS及Y(m)-CdS产生发光现象。所制得的Y-CdS及Y(m)-CdS主.客体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作为悖非材料的潜在性。
2006, 35(1):150-153.
摘要:采用热重-差热(TG-DTA)与气-质联用(GC-Ms)研究了CVD技术制备钯膜材料的前驱体乙酰丙酮钯[Pd(acac)2]的热分解行为。通过对比其在空气和氩气两种气氛、不同温度下的热裂解产物,认为在以乙酰丙酮钯为前驱体通过CVD技术制备钯膜时,空气比氩气更适合做载气。
2006, 35(1):154-157.
摘要:应用传统的浆料发泡法,通过孔隙优化,成功制备出力学性能与骨匹配的多孔钛。扫描电镜分析发现其孔隙相互连通成三维网状结构;经碱热处理的多孔钛在模拟体液中浸泡14d后,表面被一层类骨磷灰石覆盖,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此多孔钛有望成为理想的负重骨缺损修复材料。
2006, 35(1):158-160.
摘要:利用单辊急冷法制备了CH64Zr36非晶合金,使用盐浴等温退火并用DSC和XRD研究了其晶化过程、玻璃转变和晶化动力学。结果表明:CH64Zr36非晶合金的晶化过程为:非晶一非晶+Cu10Zr7→Cu10Zr7+CuZr2。该合金的玻璃转变和晶化激活能分别为433.7kJ/mol和603kJ/mol。
2006, 35(1):161-163.
摘要:通过液相还原法制备出金.银复合纳米颗粒。透射电镜图像显示所制备金-银复合纳米颗粒呈球状的芯-壳结构。光学吸收谱的实验表明:金芯.银壳复合结构纳米微粒具有双峰的等离子体吸收带。一个峰值的波长位于纯银纳米颗粒的等离子体吸收带附近;另一个介于纯银和纯金纳米颗粒的等离子体吸收峰之间,且随着反应试样中银的摩尔分数的增加发生蓝移,基于实验分析和Mie散射理论的定量计算。结果认为:该吸收峰的蓝移可归因于银壳层厚度的增加。
2006, 35(1):164-168.
摘要:介绍了目前研究Ti基复合材料界面反应扩散模型、界面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界面反应扩散控制机理。以及障碍涂层对界面反应扩散的影响。指出SiC纤维增强Ti基复合材料界面反应扩散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总访问量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未央路96号 邮政编码:710016 联系电话:029-86231117
E-mail:rmme@c-nin.com; rmme0626@aliyun.com
版权所有: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