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44(11):2821-2825.
摘要: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La3+掺杂TiO2粉体,并用正交实验方法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通过SEM、XRD、XPS和UV-Vis对TiO2粉体的形貌、结构、光吸收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煅烧温度和La3+掺杂量对TiO2粉体光吸收性能具有显著影响;不同煅烧温度得到的La3+掺杂TiO2均以锐钛矿结构为主;升高煅烧温度可以增强La3+掺杂TiO2在紫外光波段的吸光强度; La3+掺杂可以改善TiO2粉体的团聚,减小TiO2的禁带宽度,同时导致TiO2表面吸附一定数量的羟基。最优的制备条件为:煅烧温度800 ℃,La3+掺杂量0.6%(摩尔分数),反应温度为90 ℃,反应液pH值为8,此条件下获得的TiO2粉体可见光性能最优。
2014, 43(12):2966-2968.
摘要:在n-型Si片 (100) 面上直接电沉积Fe-Ni合金薄膜,并对电沉积过程特征及薄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当阴极电流密度高于1.0 A/dm2时,可获得连续致密的合金薄膜,且电沉积表现为异常共沉积过程。在1.0~4.0 A/dm2 范围内改变电流密度可调控合金薄膜的Ni质量分数从45%到78%之间改变,对应的电流效率在60%到66%之间变动。从XRD和TEM结果来看,合金薄膜由尺寸为 10~30 nm的纳米晶粒组成,且表现为Fe-Ni面心立方固溶体结构。合金薄膜的磁滞回线表现出较高的饱和磁化强度和接近于零的矫顽力,表明该种纳米合金薄膜具有很好的软磁性能。
2019, 48(1):152-158.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170417
摘要:利用TiH2、ZrH2的脱氢特性,结合粉末冶金方法,TiH2、Nb和ZrH2粉末经混合球磨、压制成型,真空烧制得到Ti-13Nb-13Zr合金,对样品进行金相显微镜、SEM、XRD分析,结果表明:烧结坯体相对密度达到92.2%,观察金相图及SEM结果,得出合金主要组织为α+β型片状魏氏组织, 且在合金形成过程中β稳定元素的Nb发挥作用,使得钛的β相在降温完成后仍稳定存在;XRD结果表明:α-Ti及α-Zr为六方密排(hcp)结构、β-Ti、Nb及β-Zr同为体心立方(bcc)结构。
2023, 52(12):4125-4132.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220934
摘要:以TC4钛合金扩散连接区为研究对象,在变形温度920,950,980,1010 ℃及应变速率0.01,0.1,1,10 s-1的条件下进行热变形试验,研究了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对TC4钛合金扩散连接区流变应力和微观组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TC4钛合金扩散连接区在高温下具有明显的动态软化特征,流变应力随变形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变形速率的提高而增大;高温变形后扩散连接界面消失,随变形温度的增加,等轴α相的体积分数减少,同时伴有短棒状和板条状的次生α相出现,且次生α相的体积分数随应变速率增加逐渐降低;当变形温度达到1010 ℃时,出现马氏体α′相;以双曲正弦形式修正的Arrhenius方程为基础,建立了TC4钛合金扩散连接区双曲正弦本构方程以及热加工图,确定TC4钛合金扩散连接区的最佳变形温度为920~950 ℃,变形速率为0.01~0.1 s-1。
2024, 53(6):1741-1748.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230270
摘要:以阳极氧化铝(AAO)膜为模板,采用真空机械压注法制备铟锡(InSn)合金纳米线(NWs),然后采用“原位放电还原”方法在InSn NWs表面包覆Ru颗粒。随后,将复合材料在空气中进行热处理,合成RuO2/ITO NWs。最后,在H2气氛下还原RuO2/ITO NWs获得Ru/ITO NWs。结果表明,InSn纳米线直径约为40 nm,2 ~ 5 nm的Ru纳米颗粒均匀地包覆在ITO NWs的表面。此外,检测了所得Ru/ITO NWs对纤维素的催化热解性能,所得产物为1,6-脱水吡喃葡萄糖、乙醇醛和羟基丙酮,对比无催化剂、ITO NWs,Ru/ITO NWs所得产物,可以发现Ru/ITO NWs催化剂减少了1,6-脱水吡喃葡萄糖的产生,表明Ru纳米颗粒加剧了热解过程中的氧桥的断裂,加速生成乙醇醛和羟基丙酮,提高纤维素热解效率。同时对存在醚键的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也进行了热解分析,结果表明Ru/ITO NWs对醚键的断裂起明显的催化作用。
2019, 48(1):249-253.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170361
摘要:对碳纳米管(CNTs)进行复合金属包覆,可以发挥不同组元间的复合效应,提高在高频范围的电磁屏蔽性能。本文对CNTs进行预处理后,采用超声喷雾化学镀的方法来制备镀镍碳纳米管(Ni-CNTs),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化学镀和共沉淀法制备镍银包覆碳纳米管(Ni/Ag-CNTs)和镍铜包覆碳纳米管(Ni/Cu-CNTs)。采用TEM、FESEM和XRD对镀层形态及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采用超声喷雾化学镀方法,在改善CNTs分散性的前提下可实现镍层在其表面均匀连续镀覆;并结合化学镀和共沉淀法分别成功制备出Ni/Ag-CNTs和Ni/Cu-CNTs。电磁屏蔽测试表明,Ni/Ag-CNTs和Ni/Cu-CNTs的电磁屏蔽性能显著优于Ni-CNTs (55.62dB),分别达到了89.34 dB和72.21 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