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1).
摘要:总结了自1969年AB_5型稀土储氢材料问世以来,稀土储氢材料的进展。着重讨论了LaNi_5及其部分置换的金属间化合物La_(1-x)R_xNi_5、LaNi_(5-x)M_x(这里R代表稀土元素,M代表过渡金属元素)和它们相应的氢化物。扼要地总结了稀土氢化物的某些特性(稳定性、氢浓度)和这些化合物的其它特性(形成焓、晶胞体积、电子结构)之间关系的定性和定量模型。最后,指出了今后尚须继续努力的工作方向。
1990(1).
摘要:Ti829合金添加微量稀土元素Gd可以细化原始晶粒,形成稀土氧化物粒子,从而提高该合金的塑性、蠕变性能和热稳定性。适当增加氧含量会使稀土氧化物粒子弥散化,从而进一步提高蠕变性能。
1989(6).
摘要: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手段分析了我院研制的Zn-5%Al-RE、Zn-Ni合金镀层的性能。实验表明,Zn-5%Al-RE、Zn-Ni合金镀层比纯Zn镀层有极优异的耐腐蚀性能和成形加工性;极薄的合金相层是合金镀层粘附性好的主要原因;镀液中合金元素的加入是提高耐腐性能的重要因素。
1989(6).
摘要:在钼中掺入微量稀土元素La的氧化物,明显细化了坯条晶粒,提高了致密度。制成的丝材,经高温热处理后,仍具有很好的室温韧性。进行电子管(二极管)装管实验,表明在1300℃左右有较好的热电子发射能力(发射电流196mA)。试验揭示,La以La_2O_3形式加入到钼中,明显改变了钼丝高温显微结构,表现了不同于纯钼的特异再结晶行为,有较长的一次再结晶温区,在该温区内仍呈现纤维态组织,随温度升高到1900K以后出现长晶,最后(2273K)形成约9mm长单晶组织,但边部仍有少量纤维状细晶。
1989(3).
摘要:时至今日,永久磁体已经广泛应用在工业、家庭用品、汽车、航空和航天等各个领域;在西欧,每个家庭平均使用50个永久磁体。文献[1]详细综述了稀土永磁材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介绍了商用永磁材料,特别是
1994(5).
摘要:应用共沉淀-还原扩散法成功地合成了YTi(Fe(1-x)COx)(11)系列稀土永磁合金(x=0.0,0.15,0.25,0.5),确定了其最佳合成条件,采用XRD研究了其晶体结构及在M155型振动样品磁强计上测了其居里温度和磁化强度。得出:YTi(Fe(1-x)COx)(11)系列合金均具有ThMn(12)型结构,其晶胞参数随Co掺入量增大而减小;居里温度点随Co掺入量增大而升高;比饱和磁化强度在x=0.15处达到最大。
2000(4).
摘要:对 (Ml) x(Ni3.8Co0 .75Mn Ti0 .0 5)合金 (x =0 .90~ 1 .1 0 )的相结构 ,热力学性能及合金电极的充放电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 x <1 .0 0的成分范围内 ,合金保持单一的 La Ni5相 ;当 x≥ 1 .0 0时 ,合金中析出多种第二相 ,且总量随 x的增加而增多。随着 x的增加 ,合金的晶胞体积及氢化物生成焓 (-ΔH )增大 ,吸放氢平台压力降低 ,宽度增加。合金的最大放电容量在 x =1 .0 0 时达到最大值 (30 7.7m Ah/g)。x <1 .0 0 合金的循环稳定性优于 x≥ 1 .0 0 合金。
2001(1).
摘要:制备了稀土固体超强酸 SO2 - 4 / Ti O2 / L a3+ ,研究了以其为催化剂 ,癸二酸和无水乙醇为原料合成癸二酸二乙酯 ,并考察了影响反应的因素。结果表明 ,它是一种良好的酯化催化剂。
2001(2).
摘要:研究了四元混合稀土(La_xCe_(1-x))0.9(PrNd)0.1(NiCoMnAl)_5(x=0.4~0.9)贮氢合金中La, Ce的不同含量和比例对合金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晶胞的a轴和晶胞体积随La含量x的增加而增大,而 c 轴则在小幅度内波动;合金电极的最大放电容量随 x的增加而增大,并在 x=0. 90时达到最大值(328. 9 mAh/g),但平均每循环容量衰减率提高,充放电循环稳定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