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45(1):13-17.
摘要:制备了不同Nd含量的Mg-Y-Zr-xNd合金铸锭,研究了Nd含量对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Nd含量增加到2.63%时,晶粒尺寸从70.1μm细化到42.9μm,并且在晶界不连续分布骨骼状β相。随着Nd含量增加,合金强度和电磁屏蔽性能都会增加。Nd含量为2.63%时同时具有良好的强度和电磁屏蔽性能,T6处理能进一步提高屏蔽效能。根据分析以上实验结果是由于Nd的添加量不同引起微观结构不同造成的。
2010, 39(4):731-734.
摘要:利用专利技术制备了开孔泡沫Fe-Ni材料,并对其电磁屏蔽效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0.03~1500 MHz的频率范围内,开孔泡沫Fe-Ni的屏蔽效能在60~85 dB之间,屏蔽效能良好;而在0.03~400 MHz范围内,其屏蔽效能与铝合金板的屏蔽效能相当。开孔泡沫Fe-Ni的电磁屏蔽效能主要受泡沫结构的影响,随着开孔孔径以及泡沫体孔隙率的减小其电磁屏蔽效能增加显著。而当材料的孔径以及厚度一定时,泡沫体孔隙率的变化对电磁屏蔽效能的影响较其他因素小
2010, 39(7):1298-1301.
摘要:在外加磁场的诱导作用下,采用常压液相还原法,制备较大量直径约为250 nm、长度可达100 μm的超细镍纤维。分别将得到的镍纤维和商品微米镍粉作为填料制备树脂基导电复合材料,在130 MHz~1.5 GHz的频段范围内测定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与镍填料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跟微米镍复合材料相比,镍纤维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电磁屏蔽性能。镍纤维含量为33.3%(质量分数)的复合材料的平均电磁屏蔽效果为15.7 dB。
2011, 40(9):1688-1692.
摘要:描述电磁辐射的危害及电磁屏蔽材料的屏蔽机制,重点阐述金属纤维制备电磁屏蔽织物、电磁屏蔽聚合物材料及电磁屏蔽建筑与装饰材料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电磁屏蔽材料的发展趋势作预测,指出开发具有高吸收率、低反射率与低透射率的高性能、低消耗兼绿色环保的新型电磁屏蔽材料是未来的研究重点,同时对材料内部组织与结构进行优化,改进成型工艺,提高其电磁屏蔽效能
2017, 46(1):73-77.
摘要:填充金属纤维的复合材料由于具有优异的电磁屏蔽效能(EMSE)而广泛应用于电磁干扰领域。本研究采用浸渗和机械搅拌法分别制备了316L纤维/环氧树脂和Cu纤维/环氧树脂两种复合材料,并测试了其电磁屏蔽效能。研究表明,当316L纤维长径比从200增加到1000时,316L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效能逐渐增大,而当长径比从1000增加到3000时,其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效能迅速下降;当316L纤维的含量从10wt%增加到25wt%时,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效能逐渐增大。对于316L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而言,316L纤维的最佳参数为:纤维直径为?8μm、含量为25wt%、长径比为1000,其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效能最高可达-78dB。对于Cu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而言,Cu纤维的最佳参数为:纤维直径为?120μm、含量为2.0wt%。
2020, 49(11):3896-3901.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190986
摘要:采用多巴胺对玻璃纤维织物改性处理和原位生成Ti3C2Tx MXene,通过真空抽滤法制备了碳化钛负载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研究了碳化钛负载量对电磁屏蔽的影响。结果显示:成功地将Ti3C2Tx纳米片附着在玻璃纤维表面,改善了玻璃纤维的导电网络;刻蚀之后Ti3C2Tx的002衍射峰的位置从9.5 °移动到6.1 °,Ti3AlC2的104衍射峰峰消失不见,表明Ti3C2Tx刻蚀成功;由于碳化钛高导电性和表面的大量电子,电磁波和其发生欧姆损耗,从而降低电磁波能量,达到电磁屏蔽效果。在2~18 GHz频率范围内,碳化钛负载量为2.55 mg/cm2的电磁屏蔽性能达到55.1 dB,其表面电阻为0.95 ?/sq;平均电磁屏蔽表明样品中吸收损耗占主要作用。
2023, 52(12):4238-4244.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220904
摘要:提出一种在金刚石表面制备Ti涂层的新方法,将感应加热到一定温度的Ti棒,在电磁屏蔽保护下的聚晶金刚石表面以旋转挤压的方式进行摩擦涂覆,实现了金刚石表面的金属化。通过红外测温仪测试聚晶金刚石表面温度,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Ti涂层的界面形貌、内表面形貌以及聚晶金刚石/硬质合金之间的界面形貌,采用X射线衍射仪检测Ti涂层内表面物相组成,通过能谱分析仪对Ti涂层界面和内表面进行元素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高温Ti棒与聚晶金刚石表面进行摩擦涂覆,在聚晶金刚石与Ti涂层界面处发生了C、Ti元素的相互扩散,且在界面处产生有点状碳化物TiC。将聚晶金刚石置于具有电磁屏蔽的装置中,可有效避免聚晶金刚石/硬质合金界面处的热损伤。Ti涂层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新鲜表面相互接触、初始扩散、扩散带形成。本文提出的感应加热摩擦法工艺简便,能够显著提高涂覆效率,可以有效避免金刚石热损伤。
2022, 51(2):622-628.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210129
摘要:为防控电磁污染问题,亟待开发更好的电磁屏蔽材料。本文设计了成分为Fe73.2Si16.2B6.6Nb3Cu1的合金并制备了非晶合金条带,经过高能球磨处理得到非晶合金粉体。研究了球磨处理时间对合金粉体软磁性能、微观结构、形貌和电磁波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非晶合金粉体球磨后产生了α-(Fe,Si)相,提高了软磁性能,饱和磁化强度最高可达137.94emu/g。非晶粉体形貌为椭球状,随球磨时间增加,合金粉体粒径减小,提高了电磁波吸收性能,最小平均粒径为8.42μm。合金具有优异的电磁波吸收性能,电磁波损耗机制主要为磁损耗。球磨50h后的非晶合金粉体具有最佳的电磁波吸收性能,在频率为4.57GHz处取得的最小反射损耗达到-42.26dB,吸波剂厚度为2.5mm时的最大有效吸收(<-10dB)带宽高达5.78GHz。
2019, 48(1):249-253.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170361
摘要:对碳纳米管(CNTs)进行复合金属包覆,可以发挥不同组元间的复合效应,提高在高频范围的电磁屏蔽性能。本文对CNTs进行预处理后,采用超声喷雾化学镀的方法来制备镀镍碳纳米管(Ni-CNTs),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化学镀和共沉淀法制备镍银包覆碳纳米管(Ni/Ag-CNTs)和镍铜包覆碳纳米管(Ni/Cu-CNTs)。采用TEM、FESEM和XRD对镀层形态及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采用超声喷雾化学镀方法,在改善CNTs分散性的前提下可实现镍层在其表面均匀连续镀覆;并结合化学镀和共沉淀法分别成功制备出Ni/Ag-CNTs和Ni/Cu-CNTs。电磁屏蔽测试表明,Ni/Ag-CNTs和Ni/Cu-CNTs的电磁屏蔽性能显著优于Ni-CNTs (55.62dB),分别达到了89.34 dB和72.21 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