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3).
摘要:利用射流成型法制备了厚度为2mm的Zr52.5Cu17.9Ni14.6Al10Ti5金属玻璃薄板,通过控制氧含量和过热度来改变 玻璃薄板中淬态结晶相的体积分数。研究表明:低的氧含量水平和高的过热度有利于提高该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形 成完全非晶的合金;完全非晶的 2mmZr52.5Cu17.9Ni14.6Al10Ti5大体积金属玻璃薄板其断裂应力为 1710MPS,弹性模量为 80GPa,弹塑性为2.2%。提高合金中的氧含量水平或者降低熔体过热度都有利于结晶相析出。基体中出现2%和6%的结晶相时,断裂应力分别降为158MPa和1220MPa.淬态结晶相的析出改变了Zr52.5Cu17.9Ni14.6Al10Ti5大体积金属玻 璃剪切流变的变形方式,使材料脆断。
2009, 38(1):64-67.
摘要: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分析了热等静压HIP FGH95高温合金经热处理后,基体中γ′相的形貌、分布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合金经热处理后基体为再结晶晶粒与原始枝晶的混晶组织。基体中除了晶界上分布的固溶处理未溶的棒状γ′相颗粒外,在再结晶晶粒内部还存在有大、中、小3种尺寸的γ′颗粒,其中大的方形γ′相颗粒尺寸约为0.5~0.8 μm, 并呈8个一组排列,此8个一组排列的γ′相颗粒是由合金在1160 ℃固溶冷却过程中所形成的单个高温γ′相分裂而形成。进一步观察发现,分裂后的方形γ′相颗粒在后续热处理过程中又发生了不稳定分解,在其颗粒内部有细小γ′相的重新析出,并且随着新析出γ′相的长大原来的方形γ′相颗粒逐渐消失。
2001(2):118-122.
摘要: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层片状 γ-TiAl合金室温压-压循环变形中的孪生行为。结果表明:在变形后的层片组织中出现了大量的{111}〈112 ]型形变孪晶,这些形变孪晶对层片位向有明显的依赖性,在一些位向的片层内可大量产生,而在另一些位向的片层内却难以发现,且产生的李晶和片展边界呈一定的夹角关系;同时,在同一片层内观察到了两组切变方向相反的形变孪生类型,根据孪生切变的单向性和位向三角形 内孪生切变的Schmid因子分析,发现这两组孪生类型分别为 型孪生和 型孪生;孪生切变与位错滑移有一定的互补关系,在孪生切变受阻的片层内,出现了平行于孪生切变方向的位错滑移。孪生切变的多样性和孪生与滑移的互补关系大大缓解了各向异性层片组织中的应力集中,从而有效地抑制了裂纹萌生,使 γ-TiAl合金循环塑变能力提高。
2004, 33(2):144-148.
摘要: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等设备,以及拉伸和蠕变试验系统研究微量间隙元素C,B对高铌TiAl合金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微量B元素对高铌TiAl合金没有明显的强化作用,但是微量B元素在合金中以条状或点状的TiB2存在,TiB2细化了高铌TiAl合金原始片层团晶粒,对改善高铌TiAl合金片层组织的室温塑性有利。加微量C元素的高铌TiAl合金在长时间的蠕变过程中,大量Ti3AlC沉淀相的析出提高了高铌TiAl合金全片层组织蠕变抗力。
2006, 35(2):257-260.
摘要:研究了Ti-45Al-9(Nb,W,B,Y)两相合金分别在760℃和815℃时,应力值在80MPa-300MPa区间的蠕变行为。蠕变前合金的显微组织为均匀细小的双态组织。将研究结果与高铌TiAl合金全片层组织的蠕变性能进行了对比,发现所研究的双态组织合金具有相对较弱的蠕变抗力,其最小蠕变速率较全片层组织Ti46A18.5Nb0.1C0.2B合金的要高1个数量级。蠕变应力指数表明,该合金在760℃~815℃2,80MPa-300 MPa的蠕变条件下,合金的蠕变受位错攀移控制。
2008, 37(2):320-324.
摘要:利用铜模铸造的方法制备了(Zr41.2Ti13.8Ni10Be22.5)1-x/87.5Cu12.5 x(x=1.6,6,11.2)块体非晶合金及其复相组织,分析了合金的相组成,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及断口形貌.结果表明:随着铜含量的不断增多,尽管过冷液相区(ΔTx)逐渐增大,但非晶形成能力却不断下降.当合金的铜含量提高到18.5%时,非晶合金的压缩断裂强度达到2.2 Gpa,进一步增加铜含量到23.7%,压缩强度出现下降趋势.
2004, 33(4):436-438.
摘要:采用高温包套轧制方法在普通轧钢轧机上首次成功的轧制出厚度为2.6mm的高铌钛铝基合金板材。合金在轧制中的总变形量达到70%。板材表面质量良好,显微组织观察表明合金在轧制中发生了再结晶,但是变形后的组织并没有由于再结晶而明显细化。这主要是由于合金在轧制回炉保温和轧后随炉冷却过程中,长时间停留在高温区间,导致了合金晶粒的长大。
2006, 35(4):510-515.
摘要:大块非晶合金具有高强度(~2GPa),大的弹性极限(2%~3%)及良好的耐腐蚀性等优异性能,但室温塑性低限制了大块非晶合金在工程上的实际应用。本文从大块非晶合金变形与断裂的微观机制出发探讨了其室温脆性的本质,并总结了通过在大块非晶合金基体中引入第二相(外加或原位生成)来改善其室温塑性的复合韧化研究进展。
2008, 37(4):589-593.
摘要:利用CALPHAD技术,分别采用Turnbull和Thompson-Spaepen(TS)两种近似公式计算了Cu-Zr-Ti三元系合金过冷熔体转变为晶体相的结晶驱动力.以连续形核理论为基础,利用Davies-Uhlmann公式计算了13种成分合金的两组温度.时间.转变曲线(TTT)和临界冷却速度.计算的Cu-Zr-Ti合金的两组临界冷却速度分别为1.38×102~7.34×105K/s和0.64~1.36×104K/s.结果表明:两组计算值与实验值都定性吻合,利用TS公式计算得到的临界冷却速度更接近实验值.因此利用CALPHAD和动力学结合的方法能很好地预测Cu-Zr-Ti三元体系的玻璃形成能力(GFA).
2006, 35(5):728-731.
摘要:采用射流铸造法在水冷铜模中制备出成分为Zr52.5Cu30-xNi5.5Al12Nbx(x=0,3)的块体非晶合金。x=0时,样品为完全非晶结构;x=3时,试样的组织为非晶基体上均匀分布着尺度为20nm的富含Zr和Nb的成分偏聚区,同时富集区内镶嵌着尺寸为5nm左右bcc结构的Zr-Nb固溶体纳米颗粒。Zr52.5Cu27Ni55Al12Nb3合金的强度较具有完全非晶结构的Zr52.5Cu3027Ni55Al12合金有明显的提高:断裂强度由1600MPa增加到1964MPa。非晶基体上析出的纳米颗粒和成分偏聚增加了剪切变形的阻力。同时,基体变形由单滑移(x=0)转变为多滑移(x=3),并且滑移相互交错,避免了由于不均匀形夺诰成的据前脆断。提高了基体的强度。